第八次党代会
首页 新闻快报 公告发布 喜报献礼 聚焦基层 党员风采 新貌.抒怀 党建之窗


首页
党员风采
正文
首页 >> 党员风采 >> 正文

曹顺庆:让世界认识 “中国学派”
时间: 2014-10-15 09:50     来源: 新闻中心王映映 摄影 王允保    责编: 廖芹

日前,一本名为《比较文学变异学》的英文专著的出版引起了国际比较文学学界的关注。该专著由世界知名出版机构Springer在德国海德堡、英国伦敦、美国纽约三地同时出版。美国普渡大学A&HCI期刊《比较文学与文化》刊登专文给以高度评价;该书还被 《牛津比较批评与翻译评论》杂志重点关注,该杂志是评介国际比较文学领域研究成果权威的杂志之一。该英文专著的作者,正是我校杰出教授、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曹顺庆教授,他还于今年9月当选为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

近年来,曹顺庆教授一直在探索中国学术理论创新,他认为,中国人文学科一直追随西方理论,严重缺乏理论创新,缺乏自己的学派,患上了严重的失语症。如何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上建立起“中国学派”,是他多年的愿望和追求。他指出,我校比较文学学科从建设初期起,就试图引领国内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创新发展,并逐步取得了学术界的认可。近十年来,我校比较文学在教育部和武书连等相关排名中,一直位居全国第一名。现在“中国学派”学科理论已经逐渐获得国际同仁的认可, 中国比较文学真正开始迈开走出去的步伐。

■稳扎稳打建立阵地

1983年,首次全国比较文学会议在天津南开大学召开,年仅29岁的曹顺庆参加了会议,“学术界把那次会议称为中国比较文学‘黄埔第一期’,参会的先生们都是全国著名学者,其中有写中国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的著名学者。也就是从1983年起,国内的比较文学开始起步,四川大学便开始筹备这个课程。”

至今仍在出版的《比较文学报》,创办于1989年,“当时是全国第一份报纸形式的比较文学刊物,”曹顺庆回忆道,“我们力求办有特色的报刊。”1996年,曹顺庆参与创办了《中外文化与文论》,另外还创办了全国第一个全英文比较文学刊物《东方与西方》。如此,我校的“两刊一报”成为了我国比较文学发展早期的学术阵地。之后,曹顺庆带领团队成立了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的曹顺庆开始培养比较诗学专业的博士生,他说,“招收博士生方面我们算是比较早的,博士的培养也一直是学科建设的重点。”如今,比较文学界的不少著名学者都是川大毕业的博士生,例如,比较文学中的文学人类学学会“三剑客”:会长叶舒宪、副会长彭兆荣、副会长兼秘书长徐新建,都是卓有成就的学者,也都是曹教授指导的博士。

对于学科多年的累积与发展,曹教授坦言,“发展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都是潜在的,多年积累的,慢慢地做出来成绩,才可能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尽管川大地处内陆,对于开放性极强的比较文学学科而言有一定地理限制,但他认为这种限制并不绝对,“这次四川的学者能出任全国比较文学学会的会长,就是缘于我们的学科建设和学术成果等各个方面的成就,让国内学界服气。”

■理论就是底气

《比较文学变异学》一书阐释的“变异学”理论,是我国比较文学学界在国际文论学术界的一次响亮发声,“这个理论是我们中国人第一次提出来的,而国外出版界很快就接受了。因为它不仅是一个新的比较文学理论,而且对全世界比较文学研究也是一种创新。不仅能指导中西方比较文学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其普遍性也适用于欧洲国家之间的比较文学研究。”

国内很多学术理论是西方舶来品,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情况也是如此。我国比较文学研究是沿用以“影响研究”为核心的法国学派理论和以“平行研究”为核心的美国学派理论,而没有自己的理论与学派。针对中国在国际比较文学学术界失语和受冷落的境况,曹顺庆在1996年时就提出过“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观点,“我们最早建构的是‘跨文明比较’理论,到2005年正式从最初的差异化研究延伸到变异性研究”,慢慢地曹教授带领着团队找到了“变异学”研究的规律,提出了“变异学”理论。“理论出来以后,我们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就有底气了,一个学派是不能只停留在空喊口号的阶段。理论的成熟也意味着‘中国学派’已经慢慢成熟起来了。”曹教授如是说。同时,“中国学派”也渐渐地在国际上获得认可。据悉,国际文学学会前会长佛克玛(D.W. Fokkema)从前并不承认‘中国学派’,甚至反对‘中国学派’,但‘变异学’理论一出,他不仅没有反对,反而还亲自为书作序,呼吁国际学界关注。

■“中国学派”的未来

有了理论也就有了底气,“中国学派”已在慢慢成熟。谈及我校比较文学将如何进一步发展,曹教授表示将着眼整个“中国学派”的未来长远发展,“不能只在国内搞,必须走向世界。在我任职比较文学研究会会长期间,将申办‘国际比较文学大会’这样世界性的大会作为重点,然后创办一个真正国际性的比较文学刊物,像法国和美国的比较文学刊物那样具有国际影响力。”曹教授透露,现在已经与国外一家著名出版社初步达成协议,并拟定刊物名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对于“中国学派”的未来,曹顺庆充满希望:“我们的目的,不仅是‘让世界认识中国’,而且要与世界同仁一起,推进全世界比较文学的创新与发展。” (转自四川大学报 643期)


上一条:邹方东:我心中的“影响因子”
下一条:阎嘉:严规铁律“锻造”美学精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