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四川大学第七次党代会召开以来,招生就业处在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十八大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党的新规定、新要求。围绕国家招生制度改革以及有关就业工作的重要部署,紧扣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积极推进招生工作开拓创新,进一步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大力开拓就业市场,推进了以服务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近年来我校招生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荣获省部级奖项2次、各类校级奖项10次,连续三年获得机关年度考核一等奖,连续两年获得机关作风建设流动红旗,部门人员10人次获得校级奖励。
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和办学定位,招生就业处紧扣国家招生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依法治招,坚持贯彻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透明的招生工作原则,生源质量稳步提升,2016年文、理科平均录取分超过当地重点线100分以上的分别有4个和21个省(区、市)。
年份
差值
| 2016
|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
文科
| 理科
| 文科
| 理科
| 文科
| 理科
| 文科
| 理科
| 文科
| 理科
| 文科
| 理科
|
100分以上
| 4
| 21
| 4
| 16
| 2
| 10
| 0
| 6
| 0
| 4
| 0
| 3
|
70分以上
| 19
| 28
| 15
| 27
| 8
| 27
| 7
| 20
| 5
| 18
| 2
| 13
|
50分以上
| 29
| 29
| 27
| 29
| 24
| 28
| 22
| 28
| 18
| 27
| 13
| 22
|
一、积极对接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主动转变和优化招生工作模式
积极主动与教育部、各省市招生考试机构对接,深入调研招生政策,多次组织召开校院两级研讨会,提前思考招生工作的新情况、新变化和新挑战。进一步加强招生改革政策的广泛宣传,编印《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国家及27个省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方案文件汇编》宣传资料,多渠道面向全校公开改革方案和内容解读,使改革政策措施落实到每个责任主体、每个实施环节。2016年,我校荣获上海市教育考试院、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颁发的“华强奖”,以表彰我校为上海市教育考试招生改革做出的贡献。
积极创新、深化招生宣传,充分展示四川大学120年来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以及一流学科一流专业的魅力。一是制定《关于进一步做好本科宣传工作的通知》,建立起了“学校+学院+各地校友会”三位一体的宣传体系;二是积极参与主流媒体网站的招生访谈和咨询活动,制作知名院士和专家学者系列专题访谈;三是进一步做深做实名师宣传团、校园开放日、学子家乡行、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冬令营和优秀生源基地建设等活动,充分展示特色学科和优势专业,宣传学校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成就;四是构建以本科招生信息在线、本科招生微网、微信、微博为核心,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多位一体、联动传播、融合发展的全媒体招生宣传格局。因在招生宣传中运用新媒体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和贡献,我校2016年获得由腾讯教育颁发的“腾讯新媒体应用优秀单位”。
三、创新人才选拔方式,探索具有川大特色的高考招生录取途径
为积极推进本科招生制度改革,探索出具有四川大学特色的高考招生录取途径,近年来,全校上下不断统一认识,坚持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在传统的招生项目上,逐步完善了“双特生”、“学科特长”计划和“国家试点学院”三个项目。目前,学校招生类别达到15类,多层次、多渠道为学校创新人才培养选拔优秀人才。
学校严格执行教育部招生工作各项管理规定,进一步加强招生工作规范管理,促进考试招生工作公平、公正、公开。进一步强化了组织保障,招生工作在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学校招生委员会、监察处的全程监督下进行。进一步完善了制度建设,严格执行“十严禁”、“三十二不得”,从招生的静态层面制定了刚性标准,从过程层面制定了有效的动态管理规定。招生风险防控机制进一步完善,严格执行招考分离制度,工作组、专家组、监察组各司其责。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高校毕业生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做好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相关文件精神,全方位支持、保障毕业生就业创业。近年来,就业工作实现了从管理服务到服务育人的改革,深入实施“引导学生立足西部、面向基层、投身国家发展战略”的工作举措,不断优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成功地搭建了一流的就业服务平台,发展为西部地区最有影响力的高校就业市场之一。学校被教育部授予“2012-2013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荣誉称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分别于2016年4月25日、2014年10月24日到我校考察创新创业教育和毕业生就业情况,充分肯定了我校就业创业工作。
2011年至2016年,学校累计派遣毕业生9万余人,毕业生就业率从2011年90.08%,提升到2016年95.74%,六年平均就业率达到95.11%;毕业生到西部就业共计42175人,占工作毕业生总数的60%以上;自主创业毕业生共计1127人。调查显示,毕业生对入职工作岗位的满意度从2013届的85.55%,上升到2016届90.06%。
近年来,通过实施全程化、专业化、个性化、精准化就业指导,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就业创业能力、求职竞争力得到大力提升。“职业生涯教育宣传册”随录取通知书寄达每一位本科新生,就业指导全程贯穿学生大学生涯。《职业生涯导航》、《就业指导课》公选课课程覆盖面,从2010年的500人次扩大到2016年的5000人次。常年开展“学业发展、基层就业、行业分析、求职能力提升、困难帮扶、个体咨询、赛事实践、创新创业、政策宣传”9大模块就业指导活动,做到“天天有门诊,周周有讲座”,每年参加校院两级就业指导活动的学生达到3万人次。
四川大学地处西部,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比重较大,学校加大“一生一策、离校服务不断线、精准帮扶”的力度,加强实施“校院两级就业困难群体援助计划”,近年来,困难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率均高于全校平均就业率。2016届,全校困难毕业生2064人,就业率达到97.04%;少数民族毕业生1189人,就业率达到96.13%;残疾毕业生9人,就业率达到100%。
常年通过就业系统数据挖掘、问卷调查、交流座谈等形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2011年至2016年间,针对全校各届毕业生开展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学生就业意愿调查等,共计回收有效问卷15000余份,形成相关报告反馈教育教学。自2013年起,每年面向社会发布《四川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充分展示了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质量。
着力打造“智慧型”就业信息平台,做到就业信息“全网联合、纵横联动”。依托“就业网、就业APP、微信、QQ、短信、电邮”,构建立体化信息网,进一步实现供需信息精准对接。2015年底“毕业生就业网”新版上线,2016年“川大就业”APP移动客户端投放使用,完成了学校就业信息系统“一体两翼”(管理服务、生涯发展、就业分析3个系统)建设。“川大就业”微信平台于2014年正式上线,截至目前用户达到4.58万余人,被评为“四川大学十佳新媒体”。
近年来,到校招聘的用人单位数量和质量稳步提升,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搭建了数量大、质量高、辐射广、勇担责的一流就业市场。据调研,学校校园招聘会的场次近几年均位列全国高校前茅,连续两年被“上大学网”评为三类百强企业(央企、民企、互联网企业)校招最爱的大学排行榜第二位。并荣获2016年度最佳雇主和智联招聘联合颁发的“2016就业最受欢迎奖”。
| 大中型专场
| 小型专场
| 进校现场
招聘单位数
| 网上发布
需求信息
| 世界500强(及其下属企业)
|
2017届
| 77
| 2132
| 4047
| 6012
| 273
|
2016届
| 46
| 2016
| 3513
| 5683
| 256
|
2015届
| 58
| 1973
| 3336
| 5103
| 243
|
2014届
| 62
| 1797
| 3150
| 5843
| 245
|
2013届
| 51
| 1830
| 2899
| 4729
| 220
|
2012届
| 48
| 1831
| 2823
| 5427
| 191
|
2011届
| 41
| 1650
| 2693
| 4337
| 185
|
学校在全国率先取消“赶集式”的大型招聘会,转而举办“小而精”的中小型专场,提高招聘单位质量。近年来,每年进校的世界五百强公司及下属企业有200余家,近80%国内五百强及下属企业都曾到我校招聘。与三十余个省、市的地方人社部门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人才合作关系,尤其将西部、基层就业市场作为开发重点,来校的西部地区用人单位从十年前的27%增加到现在的38.54%。同时,重点开发与国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重点行业企业,近年来,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和新兴行业占来校用人单位比例的80%以上。
此外,学校还积极担当社会责任,坚持“公开、公平、共享”原则,坚持对社会全面开放。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到学校参加招聘会的校内外学生超20万人次,校毕业生就业网日均访问IP量近万,学校就业市场已经成为西部甚至全国高校最著名的就业市场之一。
展望未来,我们还需继续前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在学校党政的带领下,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招生模式和思路,在现有的就业工作体制下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以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推进招生就业工作实现新的突破。积极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而贡献力量,为学校“两个新的伟大”建设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