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次党代会
首页 新闻快报 公告发布 喜报献礼 聚焦基层 党员风采 新貌.抒怀 党建之窗


首页
聚焦基层
正文
首页 >> 聚焦基层 >> 正文

【风采巡礼】回眸发展 共述成就——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核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第七次党代会以来风采巡礼
时间: 2017-05-22 16:44     来源: 四川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核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    责编: 秦慧敏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核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是四川大学规模最大和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由原四川大学的物理系和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720所)、原成都科技大学的应用物理系和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以及原华西医科大学的华西基础医学物理教研室于2001年7月合并组建而成。四川大学的物理学科不仅具有雄厚的教学、科研实力,还先后孕育、发展出了学校的无线电电子学、光电技术和材料科学等学科,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国家培养了大量杰出人才,其中包括4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2007年9月我校又与成都市人民政府和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共建成立了核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

自四川大学第七次党代会以来,在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全院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院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人才培养方式多样,质量逐步提升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核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办学体系完备、科研实力强大、学科配备逐步齐全。拥有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物理学和核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1个博士学位专业,17个硕士学位专业,1个工程硕士专业和5个本科专业。2012-2016年期间培养本科生约1300余名,硕士生630余名,博士生200余名,为全国乃至全世界输送了大量物理学人才。

近几年,学院重视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聘请了多名校外专家担任四川大学校外创新创业导师,2016年申报获得四川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7项,本科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覆盖率达到了44.53%。

学院注重与海外高校的人才培养合作,英国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有密切的科研和教学合作关系,学院各个学习阶段均有大量学生到欧美名校进行学习交流。

同时,学院也非常注重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于学术、专业的追求兴趣,提升主动学习意识,获得较好的效果,每年由学院老师带队参加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和集成电路设计大赛并多次获得全国奖项,促进了本科生多项全能发展。

学院2015年开始举办每年一度的“四川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全国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效果显著,研究生招生率和生源质量都得到了明显提升。

二、人才引进与师资建设取得较大收获

自2011年四川大学第七次党代会以来,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特别是海外高层次外籍专家。截至2016年底,物理学院外籍教师和外籍研究人员比例居全校前列,专职科研队伍建设进展顺利。

Alan Drew,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引进的高端外籍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于University of St. Andrews(英国), Rutherford Appleton Laboratory(英国), ETH-Zurich(瑞士)和University of Fribourg(瑞士)从事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工作。现为,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教授。长期致力于利用低能µ子自旋谱,中子散射和极化中子反射研究高温超导、铁磁和有机自旋材料等方面的工作。

William Gillin,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引进的高端外籍教授,博士生导师,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教授,四川大学“中英联合材料研究所”主任,世界有机自旋电子学峰会国际咨询委员会常务理事,世界空间环境光子学国际咨询委员会常务理事,并于2014年被国家外专局遴选为高端外籍专家。长期致力于有机自旋电子学、有机光子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此外,学院还从国外引进了多名具有一定影响的青年学术骨干,学院教师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骨干不断成长,师资队伍结构也正逐步优化。

三、学科建设和实验室建设步入新台阶

截止2016年底,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共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原子与分子物理、核技术及应用),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培养学科(凝聚态物理),2个四川省重点学科(光学、理论物理),并建有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辐射物理及技术、高能量密度物理及技术),3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原子分子工程与高压合成、微电子技术、光学)以及核科学与核技术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分中心。其中,物理学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学科;核工程与核技术为教育部第一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2012年成立的中英联合材料研究所,整合了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多所世界名校资源和优势,以对新材料的原理性研究的成果为基础,在四川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建立实验室,目前共有成员14人,截至2016年,已在Nature Materials等顶尖杂志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取得专利20余项,成果丰硕。

在此期间,学院在实验平台建设方面取得突破进展。特别是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在学校和成都市的支持下,从荷兰HVEE公司引进了一台国际先进的2×3MV串列式静电加速器,受到谢校长等校领导和国外同行的高度关注。学院将按照校领导的要求,抓紧二期建设,尽快将其打造成为瞄准学科前沿和国家需要、具有国际水平和鲜明特色的多学科交叉创新科研平台。

四、教学、教材方面

《大学物理》新增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总数为国家级1门(《光学》)、省级2门(《大学物理实验》、《大学物理》)。

物理学院聂娅副教授以全国第三名的成绩获得第二届“高等教育杯”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

《光学》、《医学物理学》被列为“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截止2016年底,共有10本教材获得四川大学立项建设教材书目。

新增一项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整合资源构建四川大学公共开放平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目前共计获得两项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五、科研工作取得新进展,学术影响力逐步增加

近年来,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核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十分重视与国内外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已与英国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建立了长期的科研合作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稳定关系。学院每年主(承)办2-3项全国性学术会议,提升了学校和学院的业界知名度。每年接待来访的国内外知名学者约三十名,举办了一系列的高水平讲座。

学院每年到校经费达到三千万元以上,积极牵头或参与了一大批国家重点研究项目,如原子与分子物理所余睽教授担任项目负责人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的组织诱导性骨和软骨修复材料研制”;物理学院严永刚教授团队承担的国际合作专项“先进生物材料与临床产品联合研发”和863课题“磷酸酯氨基酸共聚物医用材料研究”及国家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重要课题,已取得丰硕成果,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物理学院科研人员还与清华大学等多个高校合作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于锦屏深地实验室的核天体物理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

学院承办的《原子与分子物理学院》和《光散射学报》在国内外的影响日益增加,均列为物理类核心期刊。

六、党建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核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认真组织学院师生进行了“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专题学习,加强党员的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质教育,物理学院副教授聂娅同志获得“四川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学院认真组织学院党委中心组政治学习,进一步加强学院领导班子的政治素养和党建意识,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意识也得到进一步增强。

学院充分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强化民主决策机制。


上一条:【风采巡礼】医学管理处第七次党代会以来风采巡礼
下一条:【风采巡礼】构建一流大学文献资源服务体系————第七次党代会以来图书馆风采巡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