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霆,男,蒙族,中共党员,1983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1988年获得医学硕士学位,1994年至1996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中心血液肿瘤科留学,现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医20余年来,他医德高尚,待病人如亲人,全心全意为广大病人服务,被病人称颂为主心骨和“真正的好医生”。他在技术上不断进取,精益求精,开创或应用了十多项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第一的新技术,是知名的血液病专家,为病人带来更多的希望。科学研究方面,2000年以来,他获科研课题7项,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3项,成都市科技进步奖1项,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篇。他领导下的血液科连续5年病人投诉为零,完成骨髓移植200余例,成功率达80%,5年生存率50%以上,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作为科主任和学科带头人,他先后荣获四川大学十大“医德”标兵、优秀教师,华西医院“双学一优”先进个人,成都市级优秀党员等称号;2001年被评为享受国家级政府津贴的专家,2003年被批准为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和四川省卫生厅学术带头人,2004年被评为“四川省首批有突出贡献的卫生人才”,2006年被四川省卫生厅评选为“四川省健康卫士楷模”。
为病人,他不计得失,甘受清贫
华西医院血液科现有病床150张,但长期超负荷收治病人,任务重、风险大、责任大,而职工收入在全院处中下水平。有同志提出,可否增加一些合理收费,以提高职工的待遇。刘霆主任坚决不同意,他说:血液病人花费高,且大多数经济困难,谁敢这样做,坚决处理;同时他还做大家的思想工作,提出要把节约病人的钱当成节约自己的钱一样。多年以来,在刘霆教授的这种思想和行动的带动下,血液科普遍养成了为病人用好每一分钱的好风气;近年在血液科数以万计的病人中,从来没有因为收费问题而投诉的现象发生。
四年前,主治医生李建军给一位骨髓移植病人开检查单子,费用不过十几元,刘霆教授在审核时觉得这个项目可以不用检查,于是就把这个项目划掉。而且认真的说,象这样的项目我们要多想想,然后再做决定,能节约一分是一分。
一位白血病病人骨髓移植术后病情加重,转ICU治疗,刘主任坚持每天到ICU会诊,ICU医生按照常规开出会诊单请刘主任签字(会诊费收费依据),刘主任不签,他说:“我会每天来看病人,会诊单就不必了,这样可以为病人节约一点。”
病人周姗娅,单位效益好,一次性打了25万到帐上,康复出院结帐发现才用了13万。病人很惊讶,问:入院告知时不是说要20多万么,怎么才用了十多万?刘主任解释说:准备那么多钱,是担心发生排斥现象或者严重并发症,现在这些事都没有发生,当然不需要用这么多钱,不能因为你们单位有钱就随便用啊。
农村病人曹春花经济非常困难,患有严重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常规治疗方法是稳定病情,风险很小,但病情肯定要反复,且每次反复都是致命的。刘霆知道后,努力探索彻底的解决方法,他和外科会诊,决定切除脾脏一次性解决问题。由于手术风险特别大,曹春花也没有钱开展外科手术治疗,刘霆教授一方面和外科协商讨论;另一方面,在科室内为曹春花募捐筹集血液科的治疗费用;外科的同志还以为曹春花是刘霆的亲戚,通过努力,曹春花得到了根治,恢复了健康。
为病人,他夜以继日,呕心沥血
在骨髓移植病人治疗的层流室,病人半夜也会出现情况,有的比较严重,必须请他来处理;而更多的不太严重,下级医生也能处理,但病人家属则无论什么情况,总希望刘霆亲自到场才放心,于是病人家属经常半夜把电话打到他家里,只要是病人家属的求助,刘教授总是快速赶到层流室,有时候一处理就通宵达旦。有一次,为治疗一个骨髓移植病人,他在层流室守病人8个昼夜没有回家,而他的家离病房还不到1千米。
为病人,他无怨无悔,竭尽全力
刘霆对于的病人的需求总是尽量满足,在看门诊时,他基本上是最后下班的。很多病人来得很远,对于他们的加号要求,他向来不拒绝;门诊下午4点下班,而刘霆7点下班已经算是早的,晚上9点下班也是常事,有一次因下班太晚还被关在门诊大楼里。
为病人,他满腔热忱,全心全意
农村病儿米贤春是一个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他的身世苦难,母亲瘫痪在床,每次来院治疗是舅舅带,一次米贤春来做化疗时,吃的是自己带的发霉的泡菜,刘霆教授又生气又心疼,他把泡菜拿过来丢掉,自己给他买来盒饭。一位在校大学生,患白血病病后非常悲观,再加上治疗的痛苦,情绪很不稳定;刘霆一方面积极治疗,另一方面,还亲自为她做心理辅导,鼓励病人,病人拒绝吃饭,他亲自一口一口的喂。
一位白血病少年的父亲在孩子离开人世后,满怀感激,执意要送价值数千元的一台冰箱和一台微波炉给血液科。他在感谢信中说:在血液科治疗孩子的两个月,是我们家庭与刘霆及其他领导的血液科并肩同病魔搏斗的两个月,在这两个月里我亲眼目睹了刘霆教授付出的艰苦努力,为了抢救孩子,多少次我看见他们吃的是冷饭。因此虽然孩子走了,我还是想为他们做点什么,最起码让他们在因治疗耽误吃饭后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
为病人,他无私奉献,关怀服务
刘霆教授对病人非常好,一个做骨髓移植的病人,因为发生严重排斥反应眼睛失明,家属不理解在他面前闹,但他在层流室里对病人只字未提此事,一样对病人很好,尽全力抢救。病人去世时,因为血小板特别低,鼻腔、口腔里到处都是血,他很小心的帮病人洗脸,擦身体,整理完后轻轻的说:你们看,这下病人就漂亮多了,家属心里难过也会少一点。
病人王憬宸的妈妈说:刘主任是我见过的最好的医生。我们住院期间给他送过三次红包,他一次也没收。我们出院后听说他父亲患了癌症,便从家带了土鸡蛋去他家,他坚决不收,最后我们不得不带回去。王憬宸出院已6年了,现在已经是贵阳医学院大二的医学生,他立志学医,就是要做刘霆教授那样的好医生。
病人周南英说:我住层流室时,有个病人排异反应很强,拉肚子严重,刘主任立即赶到病房查看大便,为病人查体。我是做生意的,想给刘主任送红包,被严词拒绝后,又想请他吃饭,结果他说:生病要花很多钱,不容易,你请不请我吃饭,我对你们都是一样的,我把你们当亲人,亲姐妹,巴不得你们都快点好起来。当时听了他的话,我和爱人感动地流泪。病人彭波说: 2003年我做移植手术,在病房住了七、八个月,发现刘主任吃饭没规律,每个周末几乎都在病房,平时在过道走路都是小跑状态。
患儿欧怡良母亲说:2002年儿子4岁半时,患上重度地中海贫血,手术前我们给刘霆送了3000元红包,他非常生气,坚决不要。他说“你们如果一定要给的话,我会把它交到医院,而且你们现在是最需要花钱的时候,希望你们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手术前我们都很害怕,刘教授耐心地解释,孩子的病目前没有其他办法治疗,这样做虽然有风险,但是也有希望。现在我儿子恢复得非常好,已经读三年级了,我经常教育他,以后如果要做医生的话,要做刘霆叔叔这样的大医生、好医生。
关于刘霆的感人故事很多,材料多达35页,涉及病人上百人。面对赞扬,刘霆显得很平淡。他说:治疗白血病,病人是用生命在搏,正是病人的支持和理解才成就了我们的事业;在与疾病的战斗中,病人是医生的老师,也是战友,病人倒下就象身边战友倒下一样,非常令人痛心;所以为挽救病人而付出是应该的,我只是做了一个医生应该做的事而已。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不善言辞,但对患者的爱无处不在,无比珍贵,珍贵得那样含蓄、博大和深沉,那是在经历人世后心灵的富有。大爱,所以无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