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次党代会
首页 新闻快报 公告发布 喜报献礼 聚焦基层 党员风采 新貌.抒怀 党建之窗


首页
党员风采
正文
首页 >> 党员风采 >> 正文

李永宪:心系学生 见识天地
时间: 2017-05-12 15:30     来源: 王映映 校报650期    责编: 廖芹

李永宪: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考古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美国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客座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主要教研方向为石器时代考古、西藏考古、美术考古等。1980年到校任职,主要讲授《考古学导论》《西藏的历史与文化》等本科课程。主持过教育部重点基地重大项目“西藏史前史研究”等多项课题;发表学术论著近百篇(部),专著《西藏原始艺术》获“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连续四年被评为“四川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优秀指导教师”;2012年获宝钢教学奖。

与李永宪老师的见面约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东门旁的藏研所。进门后便一眼看见走廊两侧的墙上挂着十几幅透着灵秀之美的高原照片,李老师告诉记者,那是他多年青藏高原考古之旅的“副产品”。如他所说,考古会让你认识人与天地,而把这句话用到他身上便是:心里要装着学生,更要让学生见识天地。

情怀之下

本科生入校后的第一门专业课由系里的资深教授来讲,川大考古学的这个传统在李永宪看来是必须坚持的。作为系主任的李永宪和身为学院院长的霍巍两位教授硬是把一年级的《考古学导论》这门在中国几十所大学里都开设有同样名称的课上成了国家级“精品课”,其中的努力可想而知。“第一门课将决定学生是否乐于、是否能够跨进‘专业’的门槛”,李永宪老师如是说。

2012年,川大考古学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成为我校文科进入全国前五的翘楚。教育部特批的150万元“考古学科教改资助款”到位后,他首先想到的就是“资助本科科研训练,带领本科课外参观考察,支持本科生出国出境学习,选编出版本科生优秀论文集”。

李永宪一再强调,高校教育的重点在本科,他还引用霍巍院长的话——本科是“黄埔军校”,未来当不当将军各有选择,但会不会打仗却是在“黄埔”打下的基础。李永宪一直很注意本科生的“跟踪培养”,凡有毕业生找他写推荐信,不管是求职还是读研,无论是国内还是境外,他已数不清为多少学生写过推荐信。记者还了解到,李老师担任“四川大学/华盛顿大学本科生联合培养项目”指导教授十多年来,经他写信推荐的中美两校15名本科生均被欧美和中国名校录取为研究生,他也曾连续4个年度评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优秀指导教师”。

执教三十余载,青丝已成白发,但李老师对学生、对教学的那份初衷仍未改变,情怀依旧。

功夫之外

“考古学是文科中的‘理工科’”李永宪这样介绍考古学的特点,考古学生更应有“勇闯天涯”的精神。“天涯是什么?不外乎就是我们尚未认知的科学世界。”李永宪说。他认为“教研并行”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的重要基石,“不做科研就只能讲浅表层次的‘知识’,有深入的学术研究,才能教会和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与认识水平。‘功夫之外的功夫’是同样看待一个问题,你有更多的科学精神。”

李老师提到过这样一件事: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境外敌对势力挑动了多起借“反奥”之名的“藏独”活动,从媒体上他发现很多留学生奋起驳斥挑衅时,却因对西藏历史文化的了解不深,未能掌握强劲的“话语权”。李永宪便与藏研所的老师们商量,如何能将川大藏学所的高水平研究成果,转化为本科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于是便有了2010年由我校10位藏学专家主讲的全校公选课《西藏的历史与文化》。四年多来,这门以“四川大学精品课”、“东西部联盟高校共享课程(视频课)”入选教育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国家级精品课)的课程,已有全国数十所高校27000名学生在网上选修,这也是李永宪提倡的“学术研究必然会将教学提升到‘文化自觉’的高度”。

短短一小时的采访匆匆结束了,看得出来,李永宪心里装着许许多多关于学生的故事,而在教学之外,他对学生的关注仍在继续,他矢志不移的考古之旅也仍在路上。


上一条:王成弟:“人生没有等出来的美丽,只有走出来的辉煌”
下一条:张晓远:尽心教学 潜心育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