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次党代会
首页 新闻快报 公告发布 喜报献礼 聚焦基层 党员风采 新貌.抒怀 党建之窗


首页
聚焦基层
正文
首页 >> 聚焦基层 >> 正文

【风采巡礼】政治坚定 学科领航 ——走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内涵发展之路
时间: 2017-05-17 16:45     来源: 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编: 廖芹

长期以来,四川大学党委、行政一直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当前,学校正在全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学院深刻认识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首先就是要培养一流的人才,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品行和修养。在“323+X”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学校始终把民族精神、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成为一个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可靠接班人的教育基地,一个产生新理论、探索新实践、总结新经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高地,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和引领全社会核心价值的宣传阵地,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之路。

一、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总体情况

(一)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立与发展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成立的政治理论课教研组。几经变迁,2001年,原四川大学马列部、思政部先后与原成都科技大学政教系、德育教研室和原华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合并组建四川大学政治学院,负责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2010年7月20日,学院更名为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学院)。2015年12月16日,学院正式更名为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经过多年发展,已建成机构完整、体系完善的独立二级教学科研机构。学院下设党委和行政机构,其中党委包括党政办、工会、学生科(团委)等机构,行政包括党政办公室、教学协作科、教研室、学术机构、教指委等机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四川)及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中心挂靠学院,四川大学中国学中心、四川大学预防腐败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机构设在学院。

(二)加强组织领导 把好政治方向

长期以来,我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这两个根本问题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谋划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学校党委常委会、校务会每学期召开专题会议专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强化协作,负责会议决议的执行和落实,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强实施,由学校督查办进行专项督办。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定期听取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作汇报,解决实际问题。学校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列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将之作为重点学院进行建设。2015年,我校严格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制定了《四川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实施方案》。

(三)强化机构建设 改善条件保障

我校成立由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部处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解决有关问题。选优配强了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进一步集中力量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调整优化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组成人员。同时,马克思主义学院不断加强教研室建设,调整完善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和督导组成员。

我校落实了生均20元的专项经费,实施了思政课教师收入递增计划,经费拨付比例高于其他学院。2013年,马克思主义学院整体搬迁到江安校区,新建的学院大楼面积达2300多平方米,办公、教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实验室投入,拨付经费大幅度上升,更新了思想政治教育实验室文献中心,心理健康实验室成为国家文科实验室“人格与素养”分中心。

(四)优化师资结构 健全考核体系

我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选拔任用中坚持高标准、高要求原则,同时又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需要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用人政策,严把政治关、教学关、作风关,完善教师选聘配备、培养培训、特聘教授等制度,实现青年教师博士学位、导师制、科研启动项目“三个全覆盖”,特设了教学职称晋升序列,建设了一支理想信念坚定、师德高尚、理论功底扎实、教学效果良好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我校将思政课教师培训项目纳入师资培训计划,每年都派出教师参加教育部、六部委组织的各类研修班,拨出专项经费支持思政课教师国内外考察和培训等。学院持续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在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年度考核办法》《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研室考核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构建起教学科研人员考核、行政人员考核、教辅人员考核、教研室考核和公共服务绩效考核五大考核体系。

二、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加强课程建设 深化教学改革

我校严格落实学分和学时,本科和研究生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都使用统编教材或统编教学大纲。马克思主义学院文献中心编写了《教学参考资料》(每年8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三门课程编写了学生指导用书,形势政策教育课按照思政司的安排编辑教学课件及参考资料16期,并适时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编辑下发专题课件。我校阎钢教授的《现代公共生活与社会公德修养》入选教育部首批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计划,4门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入选四川省资源共享课程,“医学伦理学”“政治伦理学”等3门MOOC分别于2014年、2015年上线。

我校倡导参与式和启发式教学,尝试“集中讲授、分组讨论”小班化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全力探索考试方法改革,注重平时考核、过程考核,第一、二课堂结合,推进了课堂、实践、网络三者统一的立体教学体系。我校进入教育部首批网站共建团队,先后建成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网站、四川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在线网站、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中心(挂靠我校)网站,“川大马院”微信平台加入教育部社科司拟定的全国首批15个“马克思主义学院微信公众号联盟”。按教育部社会科学司要求,成功举办了四川大学“同上一堂网络思政课”活动。

马克思主义学院形成了“育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以教研室为基础”的管理运行机制;形成了多层次听课制度,2010年以来,听课次数近700人次;完善了规章制度,在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四川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基本规范》等10多个教学管理文件。通过系列教学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显著提升,评教效果良好。

(二)落实以德为先 培养优秀人才

我校在人才培养中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切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建构起了课堂、实践、网络三者统一的立体教学体系,打造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8秒正能量”系列主题活动。活动从课堂开始,并辐射至整个社会,微信推送的视频总点击率达到3000多万次。活动得到中宣部、教育部以及四川省委、四川省教育厅的高度评价,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凤凰网、新浪网等近百家媒体报道或转发。以“8秒正能量”为主要内容的成果荣获中宣部、教育部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1项,荣获首届全国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教育优秀作品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

通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立德树人教育,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显著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积极、健康、向上,拥护和支持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对党中央领导集体高度信任,对党和政府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对国家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政治立场坚定,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感高涨,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学习目标明确,价值取向呈良好发展态势。对影响社会稳定、危害国家统一的非法活动认识清醒,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涉藏、涉疆维稳工作中,包括藏族学生、维吾尔族学生等少数民族学生在内的全校学生,没有一人参与任何事件,并切实按照中央的精神和学校的要求维护民族团结和稳定大局。我校大学生就业质量良好,学生择业把个人成长发展和国家需要紧密结合,毕业生赴西部工作的比例达60%以上。

(三)坚持问题导向 提升科研能力

我校高度重视教学问题研究,把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变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并将研究成果及时运用于课程建设中。2013年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2013年教育部择优推广培育计划1项,入选2014年教育部择优推广计划1项,入选2015年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难点问题解答1项;获立省级教改课题2项,入选四川省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3项,获立校级教改课题近百项。

我校重点针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系统研究,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等主题的研究,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多维理路研究》《旗帜、道路、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习近平扶贫思想述论》等系列成果。2011-2015年,马克思主义学院获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4项,教育部项目20余项,进校经费920余万元;发表CSSCI论文330余篇,被转载50余篇;出版专著、编写教材近60部。其中,《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风险及其防范》《我国农业自然灾害的风险管理与防范体系研究》等入选国家社科基金委主办的《成果要报》,受到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利益协调机制研究”等成果被《光明日报》等权威报刊进行了专门介绍。在十八大、十八大历届全会召开期间及会后,学院老师在《光明日报》等权威媒体上发文解读。

(四)强化学科建设 领航学院发展

2006年,我校获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博士点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四川省一级重点学科。2016年,校内调整增列“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一级学科博士点。

我校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纳入211和985平台进行重点建设,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2008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进入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2011年,“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进入985课程建设平台;“中国发展道路”“和谐社会构建的制度和政策”两个研究方向进入第三期985平台建设。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引领、相关学科为补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支撑体系。

依托科研团队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2012年,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站共建团队”。2015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进教师宣誓誓词研究”项目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计划”。以项目为支撑,学院共组建攻关团队5个,并借助四川大学学科齐全、综合性强的优势,整合全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资源,多学科、宽领域地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积极开展理论宣传提升学科影响力。2010年以来,面向党政干部和全社会开展党的大政方针和各类理论宣讲近千场、受众逾十万人次。

(五)主动服务社会 扩大学院影响

举办重要会议,助推学术发展。学院建设聚焦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举办了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讨会、全国马克思主义院长论坛、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体系建设研讨会等学术会议10余次,参会人员近3000人次。相关学术活动被《马克思主义研究》《当代经济研究》等宣传报道。

用好基地平台,提供公共服务。依托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四川),已完成24期、500余人次来自全国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的实践研修,在教育部指导下编写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集——震撼的力量: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案例集》进入课堂。依托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中心组织四川省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班22期,培训学员近2600人次。依托四川省支持设立的“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青年教师专项)”助力四川省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依托我院肖旭教授牵头组织的“五彩石”志愿服务团队项目,组织志愿者1778名,结对地震灾区学校13所,年均批改作文20000多篇,活动还拓展到了重庆、青岛等地的多所高校,服务地区和对象扩大到重庆璧山、云南彭水等地。项目被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广泛报道,2014年6月,在四川省民政厅举办的第一届优秀志愿服务项目与志愿工作案例的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优秀志愿服务组织”与“优秀志愿服务项目”。 2014年11月,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评选的第二届全国优秀志愿者服务项目一等奖。2014年12月,在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主办的“四川志愿·携手圆梦”志愿服务评选活动中获2014年度四川省十佳志愿服务组织。2015年10月,在共青团中央学校部、阿克苏诺贝尔主办的中国第四届“阿克苏诺贝尔中国大学生社会公益奖”评选中获得金奖等等。

加强理论宣传,推进国际影响。依托中国学中心,推动本土中国学学科建设,培养中国学专业人才,搭建中国学研究与教学平台,致力于促进国家软实力提升。自2013年来,学院邀请美国、俄罗斯、印度、爱尔兰等近10所高水平院校百余名师生参与国际交流营活动,并成功举办4期10个国际交流营活动,参加的外国学生约140人、中国学生700余人,俄罗斯、印度在其国内对活动进行了宣传报道;四川大学与爱尔兰国立大学梅努斯签署了师生互换交流协议。

三、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主要成效

(一)统一了学校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认识

我校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建设高水平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为学校上下的共识。全国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申报工作启动后,学校召开党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问题,制定了十二条举措,明确机构设置,确定建设措施,强化主体责任,将课程建设落到实处,教育部社科司网站专门介绍了我校的经验。在2016年学校学科调整中,我校启动了校内学科动态调整机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增列为一级学科博士点,实现了学科发展的重大突破。

(二)坚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引领融入

我校突出课堂、活动、校训、环境、网络五大载体建设的结合,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人才培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职工思想工作全过程。制定了《关于“全课程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实施意见》,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课程门类、课程运行过程全覆盖。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制订了《关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附有教学要求)、《关于在四川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的补充规定》等文件。

(三)实行了整体谋划与系统推进结合思政课全领域的综合改革

我校全面深化教学改革,逐步形成了“123+X”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模式,“1”即是围绕“以德为先”的中心、“2”即为开展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类改革,“3”即为实行师生、教研、团队三个互动。具体实施了“X”项措施,包括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教材内容、开设思想政治教育大讲堂、推进小班教学、实施非标准化命题考试改革、建立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等,形成了以学科为支撑,课堂、实践、网络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建构了“大思政”“大教育”“大宣传”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格局。此项改革获得了四川省政府颁发的"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四)运用了新媒体技术筑牢思想道德教育高地和宣传舆论阵地

入选教育部首批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四川省资源共享课程4门,MOOC3门上线等,推进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全国共享。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网站”首批建设团队,参加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站信息共享联盟,进入了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平台。“四川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线”上线,师生在线交流全覆盖,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新渠道。深化专题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推进了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面对面教师主导地位发挥的教学优势结合。

(五)建设了一支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的思政课的师资队伍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专任教师76人,其中,教授占21%,副教授占40%;教师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占52.63%,45岁以下青年教师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占97%。所有新进校的专任教师均为中共党员,专业均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学院教师海外经历比例为51%, 45岁以下青年教师海外经历比例60%以上。现任教师中,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宝钢教育奖获得者3人,教育部首届高校思政课教师影响力标兵人物1人,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师影响力提名人物1人,教育部首届思政课教学能手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7人,四川省教学名师1人。学院教师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强,始终与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在重大节点、重要关头和重大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和老师主动发声、敢于亮剑。

(六)形成了以立德树人、求是铸魂为院训的建院理念和精神

学院文化是一所学院的灵魂和旗帜,体现着自身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长期办学实践基础上,汇聚全院师生智慧,充分总结办学经验和办学特色,凝炼形成了“立德树人、求是铸魂”的学院文化。“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体现学院的基本职能和价值追求;“实事求是”是精髓,体现学院的办学原则和办学精神;“铸魂”是铸“兴国之魂”,体现学院的主要任务和神圣使命。学院文化已经为全院师生所普遍接受和认同,成为共同精神追求和文化自觉。

四、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下一步发展思考和谋划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一流马克思主义学科。制定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规划;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科专业,建立本硕博相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逐渐增加专项资金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学科开展交叉研究,努力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引领、相关学科为补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支撑体系。

——建设一支品德高尚、教学优秀、学术卓越的一流师资队伍。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职资格标准,实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动态调整制度;严格按照1:350—400的师生比配足配强专职教师;力争产生3-5名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领军人才,10名左右在区域有较大影响的高端人才。建立四川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授专职博士后聘任制度,分阶段、积极稳妥实施专职科研队伍建设,加强后备人才储备,充分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科研用人需求。

——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一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继续深化“123+X”的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五年内遴选和培育10项左右形式新颖、效果良好、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深化主题品牌教学微活动;合理设置教学规模,组织教师编写符合我校实际需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参考用书。

——产生一批问题导向、协同创新、顶天立地的一流学术研究成果。以深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重大理论问题、重大实践经验为导向,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基础理论和重大问题年度主题研究;组建3-5个科研团队,加强协同创新;完善科研评价和奖励办法,探索建立优秀网络文章在科研成果统计、奖励的激励机制。

——打造敢于亮剑、引领舆论、面向世界的一流社会服务。组建理论宣讲团,加强对中央最新精神的宣传解读;在重大节点、重要关头和重大问题上,主动设置意识形态议题,推出清新生动的理论短文,抢占思想舆论制高点;依托“三中心一基地”,提供高质量教育培训等社会服务和党政需要的其他服务工作 。

——构建全员重视、优先发展、校院联动的一流保障体系。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专项经费投入,学校严格按本硕博全部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20元的标准,列支教师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培养培训费用;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待遇,确保教师收入不低于本校教师平均水平。


上一条:【风采巡礼】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第七次...
下一条:【风采巡礼】出国留学人员培训部(出国留学预备学院)第七次党代会以来风采巡礼

关闭